Thursday, April 9, 2020

唔好死牛一邊頸


有時候看翻譯很奇怪,比如用點香的那東西來翻譯祭壇,還有些用拯救他們的來翻譯救恩。我說奇怪是因為祭壇救恩在新約希臘文都是以名詞出現,但譯入語沒有這樣的名詞,翻譯員卻為了遷就源語的語法,在譯入語採用名詞化(Nominalization)來翻譯。這樣的翻譯不是不可以,但關鍵是使用譯入語的人,他們是不是習慣用名詞化來描述事物呢?假如譯入語不常用名詞化,但翻譯卻不斷地使用,受眾會覺得這翻譯作品很奇怪,一方面語言像他們的,但聽起來又有點拗口,又好像不是。有時候名詞化的翻譯也容易偏離重點,好像這裡提到“救恩”,如果採用名詞化,結果就是“拯救他們的”,好像是在形容拯救的人還是什麼的?但聖經的“救恩”是一種狀態,是指被拯救出來的情況,並非是指人或事。



那你可能會問,有些語言真的沒有相同名詞作對應詞翻譯,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呢?這裡我們先瞭解一下人類是如何接受信息的,語言學者M Halliday 認為,人類接受信息有兩方面,第一是信息內容的連貫性(Cohesion),意思是上文下是不是一環一環相扣的,信息的連貫讓接受信息的人在腦海裡產生那信息的圖像。比如說一個有關父母愛孩子的信息,語言方面可能沒有這名詞,但假如內容上下都貫穿著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情,怎樣好好地説明孩子成長,雖然語言沒有用這詞,但接收的人都明白這是一篇愛的信息。第二是語境(Register)的認識,接收信息的人對信息的語境越認識,對信息的內容就更準確地明白。相反,如果信息所提到的事物是接收信息的人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沒有語境幫助,只能靠臆測來理解,接收信息的人所產生的想像空間就很大,誤解信息的機會也提高。



對於為民族語作譯經的人,掌握上面提到的理論很重要,因為民族語詞匯一般沒有那麼豐富,所以不一定能找到對應的聖經詞彙。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上下文或者是理解的語境來幫助翻譯,讓受眾能夠將內容意思準確明白。這裡再用“愛”的例子在馬太5:43來說明一下:



  (1)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和合本)



 2)你們聽見有話說:要看重你的鄰居,但要狠你的對頭(大板牙)。



大板牙的翻譯雖然用動詞“看重”,沒有用名詞“愛”,但“看重”在譯入語跟“愛”是同一意義範疇,加上下文“恨”是愛的相反詞,所以雖然譯文是“看重”,但意思就是原意的愛。語境方面,愛和恨相互配合是生活的一部分,並非難掌握的概念,受眾也不難理解這信息。



 總的來說,翻譯的人要靈活,要注意不要被源語的文法結構影響翻譯,必須按譯入語的語法與習慣,將原意的意思用適當的手段翻譯出來。



 

沈老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神叫什麽名?

20 年前在檢查翻譯的時候,有民族翻譯員問,傳統使用 英語拼音 的“ Jehovah ”需要改為“ Yahweh ”嗎?我說如果改了就跟你們國家語言的翻譯本不同,也跟周邊民族譯本不一樣,你們不怕其他教會說你們是異端,也是可以考慮改動的。結果他們保持原來的稱呼。   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