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關鍵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關鍵詞. Show all posts

Tuesday, February 16, 2021

主與上主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香港教會開始聽到有牧長呼叫神為“上主”,而稱呼“主”漸漸少聽到了。這種呼叫的改變,正好顯示語言在不同時間,因著社會和生活的改變,用詞和句語都相應在改變。這些改變其實在生活上經常出現,比如日本動畫片有一套叫“叮噹”的,現在人叫它“哆啦A夢”,以前叫“演習”,現在叫“演練”。

 

最近在幫助一個翻譯隊的時候,更新了他們幾個聖經關鍵詞。其中有個名詞“榮耀”,漢語世界裡這詞因為有“榮”所以肯定是好的方面,跟榮譽、榮美和光榮等同屬一個語義範圍。不過也許你不知道,不少民族語言是沒有這類名詞的,他們只能夠用語句來表達。比如這次和我一起工作的團隊,他們用“比天大、比地大”來翻譯榮耀。這樣的翻譯是想表達“偉大”,從而讓受眾可以讚歎這個偉大的對象。這樣翻譯不單是間接地表達“榮耀”,並且要分成兩短句,假如源語這詞出現多,這樣加長句子就不理想了!

 

關鍵詞的處理首先要從核心意義出發。“榮耀”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身份的“好名聲”,另一方面是“朝着對象去讚賞”(LnN)。明白這個詞的核心意義后就可以從生活上來考慮,雖然譯入語沒有這樣的名詞,但不是說生活上沒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理解到在譯入語的生活上,這樣的情況會用“誇獎”、“面子”等來表達。這樣的發現讓我們改進了翻譯,在不同的經文內容下按譯入語的自然表達來翻譯“榮耀”,讓受眾簡單明白,也避免了過長的翻譯句。

 

其實在漢語翻譯,“榮耀”這詞也跑了差不多兩百年的路。現按《袖珍聖經數位典藏》(http://bible.fhl.net/ob/)查詢,將不同年代的翻譯陳列如下:

 

 

1704

1822

1840

1885

1900

1907

1927

白日昇

讚美、頌神

 

 

 

 

 

 

馬殊曼、馬禮遜

 

歸榮、頌神

 

 

 

 

 

郭實臘

 

 

讚美、頌贊

 

 

 

 

上海美國長老會宣教事工

 

 

 

榮耀

 

 

 

官話和合本委員會

 

 

 

 

榮耀

 

 

英國聖經公會

 

 

 

 

 

榮耀

 

委辦譯本委員會

 

 

 

 

 

 

歸榮

 

語言本來就不是靜態的,它會隨著社會和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更新。今天“榮耀”在教會圈裡面還是廣泛被使用,能夠理解的,但在教圈外,也許更普遍使用的是“面子”、“光彩”等。總的來說,我們的翻譯是不是應該跟從社會語言的改變而優化,免得讓人覺得聖經只是一本古老的書,對現代人沒有信息意義呢?

沈老師

 

Monday, April 6, 2020

致命翻譯——關鍵詞


當我們讀聖經,不難發現有些詞是我們生活上從來不用的,比如“方舟”。什麼時候我們在街上聽見人說話用上“方舟”呢?除非是有人說關於聖經洪水的事,不然一般生活上不會提到“方舟”。“方舟”這詞是源語所使用,但對於譯入語的受眾,語言上根本沒有這個詞,翻譯員要怎樣來翻譯呢?更麻煩的是這些譯入語缺少的源語詞彙不少時候在聖經裡都含重大意義,比如“人子”,如果不好好地翻譯,絕對可以影響理解經文內容。



這一類在譯入語不存在的源語詞彙,翻譯不準確會容易誤解內容,一般稱為“關鍵字”。我們不難發現漢語,作為譯入語,當中有不少是這一類的詞。面對這些詞,漢語翻譯員有時候要創新詞來翻譯,如前面提到的“方舟”和“人子”。“方舟”在源語是一個詞“teba”,但漢語用兩個片語組合而成,一個是形容形狀的,另一個是海上運載工具的人子在希臘文是短句稱號“ho huios tou anthropou”,到了漢語翻譯也用了兩個詞來組合,一個是名詞,另一個是關係詞。注意這兩個舉例也都顯示並非源語有多少個組合詞,就要用上相同數量的詞來翻譯。翻譯不是注重源語詞的數量,要點乃是翻譯的準確性。



要將源語詞條翻譯成譯入語,首要利用工具書,例如詞典等查明源語詞條的意思。就如要將“teba”翻譯成另一個民族語,翻譯員先要從工具書(Theological Work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找到“teba”的希伯來文意思。當明白了這詞是指一個很大的方型船,洪水要來的時候,挪亞一家還有其他動物都住在裡面,洪水漲起的時候,這個東西在水面上飄蕩,類似“船”。在工具書幫助下,翻譯員掌握了這詞幾個重要概念:方形。接下來他需要想一下在譯入語應該怎麼將這些概念翻表達出來?記得我以前說過語言是生活一部分,所以在想譯入語該怎麼表達的時候,必須是現實生活上人們能理解的表達。當然這詞條在譯入語是不存在的,但是譯入語受眾在明白這詞的意思後,他們會用怎樣的說法來表達呢?這是翻譯員要尋找的答案。最後可能出來的翻譯是“方形大船”,不過有些民族語沒有表示形狀的詞,只能說四邊邊長是一樣的,比如說“四邊邊長一樣的大船”。雖然用這樣短句來翻譯“teba”是可以的,但聖經每次出現“teba”都用短句來翻譯?這樣會不會使譯文結構變得累贅,源語從簡單短句變成複雜從句呢?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另外,假如不說明形狀,只是翻譯為大船”,意思會不會不準確,對上下內容產生多大影響呢?這些也都需要經過不同的考量和測試來決定怎樣的翻譯比較恰當。



不久前我檢查一個翻譯,那個語言沒有源語 “he basileia tou theou” 一詞,漢語翻譯為神的國,翻譯員對這詞條的翻譯有兩個提議,第一是翻譯為天上的城,另一個是神管的地方。這兩個表達都是翻譯員花了很長時間,在配合譯入語的語法和詞彙下想到的。我一方面欣賞翻譯員所付出的努力,但對這兩個翻譯提議我還是有點意見,因為天上的城沒有表達是誰的,少了這概念。另一個神管的地方,雖然這個翻譯有,有管治,還有地方,是相當不錯的翻譯,但源語的“basileia”也含王國的意思,所以我要求翻譯員要儘量嘗試將“王”的概念也包括在內。經過討論後,決定將這詞翻譯為“神做王的地方”。這樣的翻譯將“神”、“王”(王的慨念也包含管治)和“地方”等所有源語有的概念翻譯到譯入語,是個非常出色的關鍵字翻譯。



要將關鍵字翻譯不容易,最難的是將源語詞裡所含的概念,在譯入語不折不扣地表達出來。這翻譯過程有時候是慢長的,需要不斷嘗試,反復的思考和不怕修改的精神來完成。翻譯員一天對翻譯不滿意,一天都需要再進一步推敲,直到滿意為止。一旦翻譯出來的關鍵字被使用者穩定採納,這個翻譯詞將深深地刻在受眾當中,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輕易修改,就像漢語的“方舟”、“人子”等詞,成為一個有深度,有分量,經得起時代改變的詞。



沈老師

神叫什麽名?

20 年前在檢查翻譯的時候,有民族翻譯員問,傳統使用 英語拼音 的“ Jehovah ”需要改為“ Yahweh ”嗎?我說如果改了就跟你們國家語言的翻譯本不同,也跟周邊民族譯本不一樣,你們不怕其他教會說你們是異端,也是可以考慮改動的。結果他們保持原來的稱呼。   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