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對應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對應詞. Show all posts

Monday, April 20, 2020

抓船的四個鐵鉤


有人以為每個詞都可以在另一個語言裡找到對應詞,比如中文“山”,英語是“Mountain”,德語“Berg”,東非史瓦西裡語是“Mlima”。可現實一個詞的出現,往往跟語言群體在生活和文化上的需要有密切關係。比如中國人以為主糧,這詞的含意就是煮熟的,是跟生不同。但說英語的人,並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他們只用“rice”(米)來泛指一切的米。同樣道理,有些語言群體世世代代住在山上,他們的生活不需要有關於海和海上的事,那麼他們語言很大可能是找不到跟海上活動相關的詞。譯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聖經文化和生活對於譯入語的人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是沒有的,那麼要在譯入語找到對應的詞更是不容易的事。這樣的情況下,譯經工作該怎麼辦呢?



 保羅行程不少內容是跟海上活動有關的,使徒行傳27章,內容有海島港口等,如果譯入語沒有這些詞彙,那怎樣翻譯呢?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譯入語不單沒有港口,也沒有方位的表達,注意他們是怎樣翻譯的(例1):



 《和修》非尼基是克裡特的一個港口,一面朝西南,一面朝西北(徒27:12



《譯入語》非尼基這個地方是克裡特地區船休息的地方,這地方是風不怎麼吹到。




 再看看剛才提到的“錨”,在沒有這詞的情形下又怎樣翻譯的(例2):



  《和修》恐怕我們撞到礁石,他們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徒27:29



《譯入語》……由於怕撞到石頭,用來抓船的四個鐵鉤被他們從船尾拋進水中後,等待天亮。




 假如譯入語沒有找到對應的詞,一般都以形容句式來表達(例2),有時難以形容的,翻譯就不能按單詞的含意翻譯,乃要將句子的整體意思翻譯出來(例1)。



 沈老師

Thursday, April 9, 2020

唔好死牛一邊頸


有時候看翻譯很奇怪,比如用點香的那東西來翻譯祭壇,還有些用拯救他們的來翻譯救恩。我說奇怪是因為祭壇救恩在新約希臘文都是以名詞出現,但譯入語沒有這樣的名詞,翻譯員卻為了遷就源語的語法,在譯入語採用名詞化(Nominalization)來翻譯。這樣的翻譯不是不可以,但關鍵是使用譯入語的人,他們是不是習慣用名詞化來描述事物呢?假如譯入語不常用名詞化,但翻譯卻不斷地使用,受眾會覺得這翻譯作品很奇怪,一方面語言像他們的,但聽起來又有點拗口,又好像不是。有時候名詞化的翻譯也容易偏離重點,好像這裡提到“救恩”,如果採用名詞化,結果就是“拯救他們的”,好像是在形容拯救的人還是什麼的?但聖經的“救恩”是一種狀態,是指被拯救出來的情況,並非是指人或事。



那你可能會問,有些語言真的沒有相同名詞作對應詞翻譯,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呢?這裡我們先瞭解一下人類是如何接受信息的,語言學者M Halliday 認為,人類接受信息有兩方面,第一是信息內容的連貫性(Cohesion),意思是上文下是不是一環一環相扣的,信息的連貫讓接受信息的人在腦海裡產生那信息的圖像。比如說一個有關父母愛孩子的信息,語言方面可能沒有這名詞,但假如內容上下都貫穿著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情,怎樣好好地説明孩子成長,雖然語言沒有用這詞,但接收的人都明白這是一篇愛的信息。第二是語境(Register)的認識,接收信息的人對信息的語境越認識,對信息的內容就更準確地明白。相反,如果信息所提到的事物是接收信息的人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沒有語境幫助,只能靠臆測來理解,接收信息的人所產生的想像空間就很大,誤解信息的機會也提高。



對於為民族語作譯經的人,掌握上面提到的理論很重要,因為民族語詞匯一般沒有那麼豐富,所以不一定能找到對應的聖經詞彙。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上下文或者是理解的語境來幫助翻譯,讓受眾能夠將內容意思準確明白。這裡再用“愛”的例子在馬太5:43來說明一下:



  (1)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和合本)



 2)你們聽見有話說:要看重你的鄰居,但要狠你的對頭(大板牙)。



大板牙的翻譯雖然用動詞“看重”,沒有用名詞“愛”,但“看重”在譯入語跟“愛”是同一意義範疇,加上下文“恨”是愛的相反詞,所以雖然譯文是“看重”,但意思就是原意的愛。語境方面,愛和恨相互配合是生活的一部分,並非難掌握的概念,受眾也不難理解這信息。



 總的來說,翻譯的人要靈活,要注意不要被源語的文法結構影響翻譯,必須按譯入語的語法與習慣,將原意的意思用適當的手段翻譯出來。



 

沈老師

Wednesday, April 8, 2020

點解個字無變,意思唔同左?


一個好的翻譯除了譯文準確以外,也必須讓譯入語的使用者感覺譯文表達自然,用詞準確。要做到這一點,翻譯員必須在日常生活上,瞭解譯入語的慣常用法,換句話說,自然的翻譯是來自生活上的語言使用,並非從空中樓閣上找對應表達。這話說來容易,但對缺乏訓練的翻譯員卻是甚難;因為受到源語用詞和語法的影響,結果不單譯入語語法上用得不對,最糟糕的是忽略了語言的習慣性,容易使受眾誤解譯文。這裡想跟大家談談語言的習慣性。所謂語言習慣也就是稱為默認或者叫預設,就是詞彙在沒有語境情況下的一般理解,但有具體語境描述下,這詞可以有另外理解。比如有人說“我愛蘋果”,一般我們會理解這個人喜歡吃蘋果,但如果加上語境句“我愛蘋果,它操作靈活”,這“蘋果”就是指手機。這些詞彙我們叫做多義詞。



曾經有人在翻譯“拯救”的時候,因為採用了譯入語有預設的多義詞來翻譯,結果在測試期間,譯入語使用者一直認為這詞的意思是“保護”。比如路加1:71“他拯救我們脫離仇敵,脫離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測試員理解這句話是神保護我們脫離仇敵, 脫離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當然拯救保護兩詞意思接近,但究其含義是不同的。拯救是指生命危險的時候得幫助,離開危險,而保護是指在危險沒有到來之前的預防性措施。除非我們理解路加1章是表達上帝對我們做了預防性措施,不然譯文理解為“保護”就錯誤了。經過討論後,瞭解譯文是按《和合本》為翻譯藍本,所以翻譯員按藍本意思要表達“拯救”,不是“保護”。但為什麽測試員會理解為“保護”呢?我請測試員按譯文“保護”這詞從生活上舉幾個使用例子,要知道他們是怎麼使用這詞。可是得出來的結果,意思都是“保護”。因為翻譯員也是譯入語的使用者,他們不會用錯詞的,但為什麼測試員不能理解這詞是指“拯救”呢?我再直接問測試員這詞有沒有解釋為“拯救”的意思,他想了一下就給我舉另外一些例子,說明在某些情況下這詞可以理解為“拯救”。他所舉的例子是具體描述發生著什麼的事,比如有人陷在險境,看見的人去把那人從危險中救出來,在這些有語境的情況下,在譯入語這詞可以理解為“拯救”,不會是“保護”。這例子說明有些詞有多義性,假如不注意詞的默認性,很容易讓受眾理解錯誤。



這讓我想起廣東人的“水”字。這詞一般默認就是指“喝的水”,但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意思是“錢”和“離去”。60年代有一首歌,歌詞是諷刺當時香港消防員,其中有水放水,無水散水,意思是有錢就放水救火,沒有錢就離去,相當能表達出詞彙的多義性。



同樣在檢查創世紀6:11“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的時候,測試員聽完翻譯后說經文是表達這地在上帝面前敗壞了,地上充滿了欺負的事。我奇怪為什麽《和合本》的 強暴,測試員聽完后變成了欺負 “強暴”和欺負兩個詞彙的意思相當接近,但還是不同,前者意思比較廣泛,包括語言行為,后者程度比較輕。但《和合本》用的“強暴”,在源語含“暴力”意思 (Speiser, AYBC),我跟測試員討論后也明白譯文所用的這詞是不含暴力,跟原來“強暴”這詞在力度上不同。但翻譯員認為暴力在譯入語就是這個詞了,沒有錯。原來這詞預設意思是欺負,但在具體語境描述的情況下,這詞可以理解為暴力。因為6:11是一個說明,並非故事,所以沒有具體描述語境,聽的人就只會採用預設意思來理解這句話。後來翻譯員想到一句更加貼切的諺語來表述,就翻譯為打打殺殺,清楚表達暴力的意思。



翻譯工作,不但要注意在源語中的多義詞,在譯入語的多義詞也相對要留神,特別是在不同內容下意思可能會改變,不然翻譯出來以為是對的,但受眾沒有把握著要準確的意思,反而理解為其他,譯文的原意不但失去,更讓人誤解,真的是很大的遺憾。



沈老師

神叫什麽名?

20 年前在檢查翻譯的時候,有民族翻譯員問,傳統使用 英語拼音 的“ Jehovah ”需要改為“ Yahweh ”嗎?我說如果改了就跟你們國家語言的翻譯本不同,也跟周邊民族譯本不一樣,你們不怕其他教會說你們是異端,也是可以考慮改動的。結果他們保持原來的稱呼。   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