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6, 2020

翻譯GPS


有人認為翻譯是藝術,因為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像寫文章一樣,同一個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述。翻譯在不影響原意的大前提下,表述方式可以不同。比如“李四的爸爸是張三”,也可以翻譯為“張三的孩子是李四”,表述雖然不同,意思卻是一樣。雖然翻譯可以說是藝術,但聖經內容由多個作者撰寫,為要確保譯文一致性,採用固定的寫作路綫,即翻譯原則是必須的,務求統一翻譯風格,不會在譯文上有很大差異。本文稍微介紹幾種翻譯原則。



翻譯原則有很多不同,是對,也是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從宏觀來看只有兩種,一種是稱為形式翻譯,另一種是動態翻譯。但在這兩種原則基礎底下,大家又各自業發展出其他的原則。下面會用中文聖經介紹一下。



首先介紹形式翻譯原則。如果採用極端形式翻譯原則,譯文的語法和用詞都需要跟源語一樣,不能改動,這是一個以源語為本的翻譯原則。就如希伯來文讀取順序是從右到左,語序結構則是“動詞—賓語”,例如“飯-我-吃”,在不改動語序前提下翻譯為漢語是“吃我飯”。對於漢語受眾,到底意思是“我吃飯”還是“飯吃我”呢?哪一個是主語?哪一個是賓語呢?漢語受眾完全不能掌握。當然這種翻譯的好處是體現源語語法,但卻因為語序沒有改變,譯入語的受眾在內容理解上產生困難。為了讓讀者容易理解,從極端形式翻譯發展出“直接翻譯”,又稱為“直譯”。它是稍微有彈性地使用形式翻譯原則。《和合本》和《新譯本》都採用這原則,從路加848節,希臘文“sozo”,漢語一般翻譯為的這詞,我們也可以通過兩個譯本,理解形式原則也是有限制: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和合本》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使你痊癒了,平安地去吧!”《新譯本》



兩個譯本都是採用形式翻譯原則,但各自不同地翻譯“救”這多義詞。《和合本》用“救”來翻譯“sozo”,但《新譯本》卻按上下內容理解為痊癒。這裡就看出雖然大家都用形式原則,但因理解不同,翻譯的取向也不同。



另一種是動態翻譯原則。動態翻譯是以受眾為本,力求將意思清楚向受眾表達,所以又稱為意義翻譯,簡稱“意譯”。因為要將源語內容清楚讓受眾明白,意譯也分有不同程度,比如極端意譯要求譯文沒有含糊地方,但過度彈性的意譯則容讓源語沒有的材料加進譯文。《現代中文譯本》和《當代》都同屬“意譯”這個系列。再從路加848節看看這種翻譯原則下的譯文: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心救了你!安心回去吧。”《當代》



注意 《當代》翻譯的第一句話跟《和合本》是一樣的,但是平安地去吧這句,它的翻譯是安心回去,因為一般漢語使用者在生活上不會說平安回去,這是不自然的說法,只會說安心或者放心回去,所以為了讓受眾最自然的方式來明白這話,《當代》用語言最自然的表達來翻譯。



讓我再多介紹一種由動態原則發展出來的翻譯原則,英文是Paraphrase,中文有稱為重述重述是以讀者為本的翻譯,它甚至重組源語上下結構內容,務要將源語以譯入語最清楚和自然的方式翻譯出來。《簡明聖經》是屬於這個系列。比如提前215節,源語最後一句提到得救,到底是指什麼呢?在不同翻譯原則指導下,譯文也產生不同的結果:



然而,女人若持守信心、愛心,又聖潔克制,就必藉著生產而得救《和修》(直譯)



不過,女人如果持守信心和愛心,過聖潔自律的生活,她會在生兒育女的事上得到救助《當代》(意譯)



但女人如果安分守己,有信心和愛心,而且保持聖潔,就能藉著生育和教養兒女,得到上帝特別的祝福,在教會裡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簡明》(重述)



採用直譯原則的《和合本》沒有讓受眾明白“生產得救”是什麼意思。意譯原則的《當代》讓受眾知道“生產的事上得救助”,但怎麼“救助”呢?極端的(重述)如《簡明》就向受眾說明“得到特別祝福,在教會有巨大影響力”。



翻譯原則雖有不同,最主要還是看以源語為本還是以受眾為本,使用不同的翻譯原則為的是針對不同的受眾。需要對聖經深入研究的,當然選以源語為本的形式翻譯原則比較好,但有的只想清楚明白聖經內容的,選用以受眾為本的動態原則也是不錯的選擇。總而言之,一種語言如果有從不同翻譯原則下出來的不同聖經譯本,這語言的受眾確實是有福氣的。





沈老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